刘继红
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教授
  • 浴火的清影——刘继红绘画艺术浅论

  • 2018-06-16  作者:西沐  来自: 点击:12122 次
  •   当今中国画坛虽然热闹非凡,但花鸟界却显得有些清冷,特别是大写意花鸟更是青黄不接。随着一代大师巨匠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陈半丁、唐云、朱屹瞻等的远去,似乎带走了一代国学的深厚背景,今人叹息不已。至今日,新一代大写意花鸟重要画家也已跨入60岁以上的门槛,他们或继承或出新,随着国运兴盛、文化产业及艺术市场的兴起,也可谓是风光占尽,虽然有“文革”的巨大影响,在学术上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与精力,但时事造英雄,在这一年龄段,像张立辰、郭怡宗、郭石夫、霍春阳、何水法、陈永锵等成为了佼佼者。我们可以这样说,时代比艺术在更多的时候成就了他们。在上述诸先生之后,我们惊愕地发现,大写意花鸟界是如此的冷落,可谓后继乏人!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花鸟画对传统修养要求相对高、出新难度大等方面不无关系,在讲求投入产出的经济时代,大家更愿意去做那些事半功倍的事情,坐冷板凳的滋味并不好受,下功夫也要耐得住寂寞,这是人之常情,但在我们的研究视野中,刘继红却是一位很特别的画家,放下已有相当基础的人物画,去画在别人看来风险很大的大写意花鸟画,其转换难度之大自不待言,单是从头来过的气度,一般人难以企及。再加上十几年如一日的积累磨砺,终有自己感悟,并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大展,屡次获奖,这在大写意花鸟界并不多见,从此也可看出刘继红艺术探索的一瞥。

      刘继红的花鸟画在造型上得益于其人物画阶段的造型能力;在笔墨上得益长期书法训练的基础和厚实的人生阅历;在绘画的境界上,他却得益于对人生达观而又出世的认识高度。而要论及刘继红对花鸟画创新方面的认识与思考,则更多地是得益于他对西方美学史的研究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领悟。上述几个方面,推动了刘继红大写意花鸟画的深度探索与实践,刘继红这种利用自身丰厚的人生阅历,来整合自“西”而“中”不断观照所形成的笔墨语言与从“中”到“西”领悟到的绘画精神,形成了他非常独特的审美经验与取向,在当今大写意花鸟界具有很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考察刘继红的艺术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其学术发展的轨迹。刘继红,法名觉宏,1955年生,安徽阜阳市人。毕业于安徽阜阳师范学院美术系;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研究院客座教授、一级美术师。刘继红自幼酷爱绘画,他下过乡,当过兵,参加过1977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来长期在金融部门工作。1995年,刘继红放弃了在银行受人追捧的工作,从安徽孤身一人来到北京。他带着一卷卷的画,虔诚地去拜访那些能够屈尊接见一个外省画家的名家们,然后回到临时租来的画室里拼命地画画。这样的生活他过了7年,尽管生活清苦,他依然保持着对艺术的热情和执著,近年来在北京、安徽、江苏、山东、上海、深圳、香港、澳门等地举办了个人画展。多次参加全国全军美展并屡获一等奖。《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深圳特区报》、《中国书画报》、《美术家》等几十家报刊发表其作品400余幅;《刘继红的牡丹情》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安徽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播出;《牡丹图》作为国家领导人出访礼品馈赠国际友人和港澳同胞,作品被外交部多家大使馆选用,毛主席纪念堂、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台湾故宫博物院等几十个单位收藏。《古色天香》大型画册在香港出版,《中国牡丹》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绘画技法出版有《怎样画写意牡丹》、《怎样画写意花鸟》、《中国写意花鸟技法》上下册,VCD光盘由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北京文化音像出版社联合制作发行。他朴素坚韧的性格,并没有因为喧嚣浮躁的都市文明有所改变。刘继红对历代优秀作品很是下过一番功夫。传统花鸟画的题材比较固定,这固然使表现语言走向精致,但也必然会带来负面影响,使表现语言陈陈相因而

      失去新鲜感,因此开掘新题材是花鸟画创新的重要途径。刘继红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感,不断地在题材上有所拓展,并探索新的表现技巧。他作画非常重视技巧、技法,非常重视技艺的完善。艺术家不是一般的艺人,他必须用头脑和心灵创作,但仅有思想而无技巧、技艺决不能做好艺术。中国画是既重视创作理念,又十分重视手上功夫的艺术。刘继红花很大的精力锤炼自己的笔墨技巧。他用笔“帅”而“实”。所谓“帅”即很自由、大气、有变化、有韵律;所谓“实”,即着笔有力量、有深度、经得起品味。画得有速度才有可能“帅”,画得慢才可能“实”。刘继红善于运用笔触的力量大小和快与慢的交替变化,以及顺笔、逆笔、短线、长线的穿插、交错来创造美感;他还善于在点擦皴染中充分运用自己的经验和发挥写意水墨的偶然性,加强笔墨的情趣。在墨的运用中,他抓住用水这一关键中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为墨的浓淡枯涩、墨的韵味,都是通过水与墨的结合并通过笔的“挥写”取得的。从这一条与众不同的轨迹中我们看到了他艺术的着力点与突破口:在审美经验的层面上融合笔墨与绘画精神,形成其独特的艺术境界。刘继红说过,在他绘画中有时还能品味到硝烟的味道,这也许曾经是战斗英雄的刘继红,在艺术上也正在经历着浴火的涅磐。

      艺术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个独立的现象,任何艺术的个性都要在审美共性的土壤中才能生根发芽,一个艺术家艺术水平的高低虽然受很多方面的影响,但最为关键的要素有三个方面:一是境界的高低;二是笔墨认识水平的高低;三是绘画领悟能力的强弱。当然综合修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基础。其中笔墨认识是核心、领悟能力是基础、境界是关键。刘继红在大写意花鸟中的探索,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观点。我们不妨可以有一个大胆而又切实的预言:刘继红随着修炼的不断深入,其艺术境界的提高会不断拉升其对笔墨认识的深入,这是其绘画艺术水平不断得到超越的内在逻辑与动力,也是刘继红不断迈向新台阶的不二法门。

      当今中国绘画的发展已进入了全球文化价值的视野,在文化价值与文化精神向度上,中国绘画的发展会生发出新的看点。对画家来说,这看似是一个机遇,还不如说这是一个挑战。对审美内在精神上的追求会使绘画技巧性层面上的画家不断边缘化,而具有新知识结构与审美取向的画家会在这种全球性的文化视野中不断被关注。对此,刘继红有一个清晰而又系统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期绘画精神方面所存在的空间正是当代画家的着力之处,中国文化中入世与出世的追求与反差,也在不断推动中国画一步步走向关注自由、人性与空间无限性等方面发展。这既是文化战略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画画家所肩负的历史责任。让我们值得庆幸的是,刘继红的不断实践与取得的突破,使我们对这一历史使命有了更多的坦然。毕竟,有这样的艺术家,毕其一生之力,在探索着、前行着。。。。。。

      在中国画创作中,贯穿着的是一种正气、清气与大气,而这些对刘继红来说,都是从浴火的人生中慢慢地显现出来,这是一种生命的展现,更是一卷浴火的清影。

     

    丁亥初夏

    西沐于水木轩

     

    • Copyright©2017 www.cnhua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画刊网
    • 北京市海定区紫金数码园1号2号楼2层209  电话:18601002511
    • 皖ICP备11001565号-3
  • 中国画刊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