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名家
  • 鉴赏
  • 拍品
  • 壁画
  • 藏玩
您的位置:中国画刊 > 资讯 > 艺术资讯 > 独具意象 寄情抒怀 ——赏马希伯先生的梅兰竹菊画
  • 独具意象 寄情抒怀 ——赏马希伯先生的梅兰竹菊画

  • 2023-02-23  作者:张仲平  来自:马希伯 点击:10902 次
  •            

    琴棋书画养心,梅兰竹菊寄情。千百年来,梅、兰、竹、菊以其高洁的品质和清高拔俗的情趣彰显其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素有“四君子”之称,一直为世人所钟爱。同时也是历代文人寄情抒怀的传统绘画题材。

    历代名家善画梅兰竹菊“四君子”者多矣,如宋文同、苏轼,元吴镇、倪云林,明文徵明、周天球,清石涛、八大山人,乃至近代吴昌硕、齐白石……他们皆从不同角度、不同风格去表现君子之风,或减笔草草,高标逸韵;或阔笔奔放,洒脱雄奇;或设色浅淡,格致清雅……无不独具意象,寄情抒怀。


    “要画好梅兰竹菊画,不仅要有文学、美学修养,更要有很深的书法功底。”马希伯先生谈及自已多年的绘画心得,“画画需要文学修养,眼界开阔,平时里要多看名家的作品,多观察与绘画有关的物象,不断悟道绘画的哲理。”观马希伯先生的作品不难发现,他的梅兰竹菊画是用笔写出来的。他以书入画,曾花了八年的时间,从临柳公权的帖入手,后临颜真卿的帖。“一生画兰,半生画竹。画竹子要枝枝著杆,叶叶著枝。如果一个环节出了差错,整张画就废了。”马希伯先生把临摹郑板桥竹子与写生同时进行,一到刮风下雨的时候,就到竹园里观察竹子在风雨中的变化,注重竹子在风、晴、雨、露中的神态。这样—画就是五年,当画到第三年的时候,就有人登门求画了。              

     


    马希伯先生画梅花是从王冤、刘世儒梅花入手的。在临摹基础上,又深入研究了近代画梅名家作品,他曾到四川青城山、南京梅园等梅花生长的地方领略梅花的神韵,主要选择古梅,反复观察残杆病枝。从观察揣摩中得其型、得其神。“在画梅花中,我感觉到梅花的枝杆无勾不苍,非弯曲而不遒。”马希伯先生说。

    “按照芥子园的画兰口诀,一叶长,二叶短,三叶穿凤眼,钉头,鼠尾,螳螂肚。这仅仅是交代了画兰的规则,其实离画好兰花,还有相当的距离。”马希伯先生开始画兰时把临卢坤峰兰草画,与生长在各种条件下的兰草进行反复比较。“要想把兰草画的鲜活,就必须到兰草生长的地方去,到花市卖兰草的地摊上去。地摊上那些没卖掉的兰草形态各异,枝枝叶叶都展现出奇妙的变化,婀娜多姿潇洒飘逸。从本质上讲,兰草就那几片叶子,古人们早已画得烂熟了,要想区别,没有这些素材是根本不行的。”


    “兰草又画了五年。有了这十余年的功夫写菊花就容易多了。”马希伯先生画菊花是以吴昌硕的菊花为蓝本同时参考了齐白石的作品,结合写生,画了不到三年时间,菊花就基本成型了,到这个时候他已经觉得画花鸟画可以触类旁通了。他画梅兰竹菊,既能将其一一单独拿出来创作,又能巧妙地将四君子绘于一幅画中,以四条屏的艺术形式展现水墨气韵。他用笔灵动,色墨相宜,把四君子的风骨展现得淋漓尽致。


    欣赏马希伯先生笔下的作品,无论是峭壁旁的梅竹,抑或谷石之上的菊兰,画家的审美取向已然别于他人,他要表达“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意趣,在黑与白,刚与柔,轻与重,枯与润之间调和天人,传递其所领悟的美学思想。显然,他笔下梅兰菊竹的取象已经脱离具象,而专注于物像背后的精神特质。


    新安画派绘画大师张仲平先生看了他的四君子作品后不禁感叹:马希伯先生的梅兰竹菊画,笔墨老练,敷色简洁,飘逸洒脱,所绘梅花清雅怡人,兰花幽香纯洁,墨竹清新俊秀,菊花秀丽淡雅,静赏之,婀娜多姿,清香袭人,彰显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很有欣赏价值。

    如今,马希伯先生已是耄耋之年,但每天仍笔耕不辍,博览群书,不断拓宽视野,增加学养。并对诗、书、画、印坚持不懈地研究着。

    (文章作者张仲平为新安画派张氏第三代传人、山水画大家) 

     

     


    • Copyright©2017 www.cnhua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画刊网
    • 北京市海定区紫金数码园1号2号楼2层209  电话:18601002511
    • 皖ICP备11001565号-3
  • 中国画刊手机版